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有 Internet 開放課程代勞 , 老師可以做的事情 多著呢 !

有 Internet 開放課程代勞 , 老師可以做的事情 多著呢 ! 資訊網路科技的進步 , 讓重複播放的事情 從老師身上解脫了 . 參加過補習班的學生 , 都喜歡的功能 , 影片的 重播 / 快轉 / 跳到下一段 , 可汗學院創辦人 也證實了這一點 , 學生比較不會不好意思 提出要老師重講一遍的要求 . 線上影片的老師 可以無限次 重複解說同一件事情 . 人師的價值不在於重播 , 重播是 大班制不得不的因應措施 , 經過 討論 測驗 檢討 , 才是 知道學生理解程度 , 以及 提供 啟發的機會 . 全球有這麼多老師在努力講課 , 以工程的角度 , 同一內容的重複設計 , 被稱作 重新造輪 的事件 . 以近代網路世界搜尋功能的類比論述 : 以關鍵字找到的解說網頁 , 對於一般人最有效的 , 會經過統計的方式 , 依序排名列出來 . 課程的內容安排也是一樣的 . 老師 或者 學程課綱 可以編織出 該有的發展途徑給學生 , 學生在不同的 關鍵轉折點 , 由於 每個學生 的 認知方式 / 背景知識 都有不同 , 教育部門 該做的 是提供 三到五種解說的方式 , 透過統計方式呈現出來給孩子 挑選閱讀 , 孩子可以找到他最能接受的一二種 , 便能協助孩子 突破關鍵轉折處 . 整個課程 所有關鍵轉折處 , 我們必然可以找到 更為合適的教材 或 解說方式 , 是 適合 不同學生 的三五種版本 . 沒有哪個老師 可以自稱 整個課程 , 他是 全球最佳的講解者 講解方式 , 反過來說 , 從 Internet 開放課程 , 老師 家長 學生 一定可以 在學習過程中 湊齊 最好的那三五種 . 老師的角色就真實出現在 : 啟發孩子 , 提供架構觀念 , 協助突破關鍵轉折處 , 協助 小組合作討論 , 建議 延伸教材 或者 資源 等等工作上 .

2015年12月30日 星期三

是時候匯聚力量 改革課堂教育了

我見到 洪老師 與 蘇老師的 虛擬線上對談 , 討論著目前教育議題 : 資訊科學納入通識課程 - 與蘇文鈺教授的虛擬對談我也跟著裡面提到的幾個項目 , 發表我的歷年累積的相關想法 , 文章正式版本會放在 臉書 .

蘇老師提到 :"...美國總統歐巴馬簽署將資訊科學納入通識課程的教育法案 ...
這個法案宣稱要每個孩子都可以成功,但是以過去美國的教育的走向,其實是優勢的越優勢,弱勢的越弱勢,也就是跟多年來美國社會的結構往不對稱的M型化傾斜的走向是一致的。要知道,資訊教育所需要的資源,不管是教材,教具與師資,與過去的傳統教學科目重疊的不多,這是一個國家需要大量投入的,既然是需要大量投入資源,那麼可預見的就是,優勢家庭普遍會取得更多優勢,這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特點,除非在資本主義的骨子裡添加一點變因,這麼走下去的結果會是貧富更為不均。..."

共同科目的部分 沒有這麼悲觀 , 在網路與終端設備普及的情況 , 可以依靠的是 線上學習 , 讓最優秀的老師們與教材 , 能夠移除時空限制地 抵達教學現場 , 甚至在家自習 , 無論是 有沒有網路 .(沒有網路的地方 可以透過便宜的 儲存體 , 攜帶必要的教材副本到該學習現場) .我們在各國的不同 線上學習平台 , 已經體驗到這樣的成果了 . 無論學校老師 講得合不合拍 , (這是認知 表達 背景知識 等等的複合因素 , 不是單純老師 或者 學生的問題 .) 都有補救的機會 , 這世界上 會有一位老師 講得讓你 更容易理解些的 . (透過 Google 搜尋過的話 , 就能完全理解上面這句話的意義 , Google 搜尋 提供了 大眾的普遍選擇 , 基本上都是有效的來源選項 , 不過 因著每個人的 認知方式 與 背景知識的不同 , 這麼多的 來源選項 , 總會有個比較貼近我們理解的模式 , 更為容易接受與理解 .)

 蘇老師也提到 " ...上一節討論到的資源問題,硬體方面,不管是教材與教具,只要是有心人願意做,都不成問題。以 Program the world兒童與少年程式設計教學計劃來說,我們已經計劃每年出四到五個開放教材,並搭配三到四個教具,所有的資料與程式碼都會在明年我們的網站上下載得到。但是真正的問題卻在於師資。優良的資訊教育師資之難尋不在於我們找不到程式設計師來教,而是一來程式設計師可能不善於教學,二來,好的程式設計師的薪資很高,我們如何吸引他們願意參與程式教學的行列呢?..."

所有的老師都知道 , 重點在於 啟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 其餘都都好辦了 . 最貴的教育方式 本來就是 一對一的方式 , 這也是因此一般國民教育想採用的是 課堂式 一對多的方式 , 但是目前的科技發展 , 已經不再需要讓學生與老師受限在這種模式 . 線上教育 可以 沒有時差 重複播放 , 不過 , 上述的是傳統的線上教育 , 這是基本版本 , 以下我要談的是 進階的版本 是要 合併多個老師 對同一科目的講解 , 讓同一個章節裡面的 關鍵觀念的解說 , 有著數個版本(不同的 向度 深度 廣度) , 至少學生有機會 從多個版本中 , 瞧出哪個版本的此觀念解說 , 更能為自己所接受 . 沒有老師承認這一點 : "我不是每個觀念的講解 , 都是 科裡 或者 系裡最好的那個版本 ." 原因還是同上所述 , 每個學生的 認知模式 背景知識 都不相同 , 老師的單一課堂解說 , 是單一向度 單一深度 單一廣度 (受限於課堂時間的必然性) , 這種組合必然對現代教育環境失效的 . 核心的觀念必須有足夠公平有效的傳播通道 . 人師 才會空出 傳統課堂一對多單向教育的時間 , 做到更多 人師可以啟迪的任務與使命工作 .

 蘇老師提到 : "... 再來,因為是通識課程,以我目前為止在大學裡開通識課程的經驗,多數學生因為學校規定要修通識課而修課,從第一堂就滑手機到最後一堂。我知道,課程無法吸引學生,老師也該負責任,但是要每一個老師都能把課程上得有趣以達到每一個人都成功的難度太高了。我們到底想教學生什麼樣子的資訊科學應該有得吵的,檢討過去的通識課程到底達到什麼效果應該是很重要的一步。..."

 這也有一大部分來自於 "一對多 單向 傳播" 的傳統課堂模式 , 到了被唾棄的時間點 , 學生在網際網路的使用經驗 , 是快速反應的 , 是可以自己選擇 資訊來源的 , 勉力維持不在單調 不合拍的課堂當場睡著 , 算是很有禮貌的了 .

 洪老師提到了 : "...的確,現在的學生普遍希望老師把課程內容用風趣幽默的方式表達,讓他們能夠產生興趣;普遍希望老師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說,讓他們容易理解吸收。然而這也產生了學生在學習上偏向於趨易避難的問題,因此在當前大學生學程式設計都有某種障礙的情況下,要中小學生學習程式設計,其難度更是高。因此,教材、教具、教學不能憑空想像,也不應從國外直接移植現成教材,必須考量實際現場狀況。..."

這部份也是有因素考慮不周全之處 ,  如同前述 , 學習的模式在改變了 , 老師渾然不知學習板塊移動的速度 , 會產生出 趨易避難的判斷 . 其實是 學生察覺 傳統課堂 單一解釋 單向廣播 的不合時宜 , 而老師沒有體認到這個 周遭環境的改變 , 以傳統角度 解釋了 這個現象 . 現代的學生 , 面對的是 極為爆炸性膨脹的資訊以及來源 , 玩的線上遊戲 複雜度以及反應要求 , 不是 非網路世代 的老師輩 可以跟得上了 , 誤判 學生世代是 無法處理資訊與知識的話 , 這是很影響 後續的策略改善方向的 , 當代學生認知的方式改變了 , 並不是學生整體能力退化了 , 誤判 "當今學生世代 無法處理資訊與知識" , 這不是正確的解讀方式 , 此消彼長 , 要抓住的是 合適的教學切入方式 , 才能達到有效的 教學活動 .

 關於啟蒙的部份 , 洪老師提到 : "... 一般人常有的誤解,認為中小學程式課程是為了培育資訊科技人才的,但其實不然;也有人誤以為資訊教育就是教文書處理、試算表等工具,也是誤解。首先,程式設計課程,教的是基本科學和工程概念,啟發學生解決實務問題、做中學,培養跨領域的基本能力,不是教工具的使用。其次,有些程度好、對資訊科學有興趣的學生,會想學得更多,那麼應該有其他的管道輔導他走上這條道路,例如到線上課程、到大學修課等,但是不應該為了少數人而塞入很多艱澀的教材,讓一般人一起陪讀。..."

 泛用性與實用性的部份 , 洪老師提到 : "...我想,資訊科學和其他科學較為不同的地方之一是「廣泛的實用性」。這不是說其他科學不實用,而是說資訊科學太好用了。就拿我念過的電機系為例,如果沒有學過一大堆課程,個人是很難做出好東西。然而,懂得程式設計,搭配其他領域的知識,就有機會解決問題,因此這樣的技能,即使學生學藝不精,或是日後不做電腦科學家工程師,還是一項有用的技能。..."

Maker 精神 , 蘇老師 與 洪老師都提到 , 這邊引用 洪老師的話 :
"...既然資訊科學教育是一項有用的技能,課程中應該要強調時做,適度引進Maker做中學的作法,讓學生動手,發想創意,或是團隊合作。事實上,資訊科學可能是世界上最開放、創新速度最快、最樂於與人合作的學門,我們有最多的開放資源、最多的創新、影響遍及各領域,因此學生提早接觸這個領域,應該有機會感染到這些文化。這樣的文化,是台灣最缺乏的,如果能資訊科學能為中小學注入新動力,那就再好不過的。..."

關於理想性與系統性 , 洪老師有提到 :
"...若是以Program the world的方式,夠多的課程,夠高的師生比,傾我們的全力,最多只可以照顧兩個偏鄉,而且是以村為單位,不是鄉。學生人數很難超過50人。從2014年起,我們接到超過十五個單位的訊息,要我們把課程擴展過去,我很願意一口氣都接下來,但是也知道接下來的後果,無奈的,心裡流著眼淚地,回答無能為力。所以,雖然知道面對面教學是偏鄉孩子們最需要的,我們也只好轉為先開發免費開源且在偏鄉實際上過的課程為主要工作。希望願意到偏鄉教學的熱血朋友,不必自己開發課程。

蘇教授的熱情和浪漫實屬稀有,我覺得蘇教授在偏鄉推動資訊教育的經驗非常值得參考,但我希望社會能更有系統性去推動資訊教育,政府也能撥出資源來贊助這些,讓更多人受惠。..."

關於思考的部份 , 二位老師提到 :
"...蘇: 雖然說,我們以程式設計與Maker教學為主,但是我們並不希望孩子只會寫程式或做勞作。真正的資訊科學教育不在於寫程式,而在於善於利用電腦幫我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很會寫程式,卻不會解決問題,甚至發現問題,那麼我們還是會淪為軟體代工國家,與過去的硬體代工,並無多大差異。在資訊科學教育裡,計算思維(computational thinking)才是重點所在,而進一步的是演算法思維(algorithmic thinking),這不是修完大學裡的計算理論或是演算法就可以的。最後還是必須回到很基礎的理論,以及理論與應用的聯結才是。
洪: 「發現值得研究的好問題」這件事,可能比一般人所認為的還難。一般人在學習時,總是研究那些已經被解決好的案例,不見得會針對「當初他怎麼會想到這個問題?」去做思考和練習,以至於工作時習慣於被交付問題,然後才動腦筋去解決,因此代工思維盛行,甚至連在大學研究所,也有很多人在研究外國人提出的問題框架中解決芝麻蒜皮的小問題,發表研究成果,等於是幫人家代工解題。我不是說解題不重要,而是說我們缺乏具備主動找問題能力的人,這樣的能力很多人都有,但是需要被啟發的。..."

關於人才的起承轉合 , 洪老師提到 :
"...洪: 我們個人的智慧都有其限度,這類眾人之事,光靠幾個人是不夠的。我認為有三個重要的環節,第一,中小學教育如何引發學生的興趣,第二,技職教育和大學教育如何務實務本,第三,業界如何提昇其技術競爭力,這三個環節緊密扣連著,不能只解決一個問題。即便我們翻轉了教育,讓許多孩子學到些東西,讓他們對某項領域產生興趣,但到了業界卻處處得要遷就冷酷的事實,沒有機會實現夢想,那麼興趣和熱情自然會消散,連帶著影響到下一代的學子,所以我們所看到的教育現場的問題,是多年累積之下的系統性問題,不是單一教育改革所能解決的。我想,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不在於資訊產業本身,而在於國家整體的競爭力,而計算思維的概念,勢必要以各種形式讓有志於迎接新時代挑戰的人理解。此外,資訊科技產業本身是個機會,要把握這個機會,不能等那些還在學校的下一代,應該由這一代開始。美國不只有這個Every Student Succeeds法案,先前還有許多業界主動為了訓練職場人才的計畫,甚至不斷引進國外的人才,至於我們的業界除了會精打細算之外,是否樂意主動培育人才,關鍵到當前資訊產業的榮景,我認為產業本身該在人才訓練上多做些努力才行。..."

在學期間 , 被不合適的老師卡住科目的情況也是有的 , 洪老師舉例 :
"...洪: 蘇老師您總是拿這個我大一不及格的微積分來講... 當時我不及格,原因是有一大堆的積分表要背誦,老師總是找些難題來為難電機系的學生,而我並不認同那樣的教法。我大四重修時,跟地理系的學生一起修,老師將比較多的應用面,我認為是比較好的教法。工程數學也是如此,有老師多講些應用面,讓學生知道學這個東西有什麼用,有的老師則喜歡談理論,我個人比較喜歡前者,而在當前電腦可以自動解決很多微積分和工程數學的時代,我認為了解概念和用途,遠比把算法背得滾瓜爛熟來得重要。..."

教育的議題很大 , 蘇老師 以及 洪老師 談的範圍很廣 , 我只能提出 "教學環境 透過 網路平台" 的 建議這一部分 , 如果能夠建構起這樣的 平台 , 足可藉此減輕老師單打獨鬥的情況 , 提供學生 豐富的選項 (不要懷疑學生的 切換與選擇多重資料來源的能力 , 當代學生最常做的也是 網路搜尋行為 , 以及 接收多訊號來源的環境 .)

2013年4月19日 星期五

[轉載] 建立知識體系 , 需要去蕪存菁的過程

本文原發布於 http://eeacademic.blogspot.tw/2013/04/blog-post.html

---本文開始---
自從 Google 搜尋引擎 , 利用了 :


1. 數不清的網頁內容 加上
2. 瀏覽者的偏好內容

造就出 搜尋與廣告共存的生意 ,

我們可以發現裡面有個 有趣的現象 :

Google 根本沒有製造 內容的主體 (都是 網站 / 網頁 擁有者 , 提供了內容)

善用大眾的巨量資訊 , 妥善排列 , 可以成就更多免費服務的資金來源 .
(像是 Youtube / Google 地圖 ...)

不知道您發現了沒 , 逢甲電機系 (或者任一歷史悠久的學校科系)
目前(2013/04)已經有 39屆學生進入本系 (民國63年起) , 即將有 37 屆畢業生 ,
大約有三至四千名畢業系友 , 投入了各行各業 .

拜 電機系 的寬廣學科基礎 , 系友們能在各個領域發展 .
缺少縱向與橫向的連結時 , 其實感受不到 三四千位 領域專家集合的威力 .
但是 這威力 , 確實是存在的 , 因此 , 在時勢所趨之下 , 我們有了 Facebook 社團 ,
開始找回 畢業校友 , 也召集了在校學生加入 , 準備承先啟後 .

各學科也是如此 (講到重點囉) , 受限於課堂上的有限空間與時間限制 ,
老師最終的單一教材或者上課內容 , 是無法滿足 教室學生 不同的
知識背景 以及 認知模式 的教室內學生 ,
各科不同 (也許 1/4~1/3) 能第一時間 , 準確接收老師的訊息與理解內容 .
聽不懂的學生只好課後自己加油了 .

教學行為過程裡面 , 包含了 表達 / 討論 / 認知 等等活動 .
"嘿科學教師們-- 使學習有趣些吧" 這段影片滿不錯的 , 可以欣賞一下 .
一般教科書教材 , 面臨了 壓縮該學科發展史的壓力 , 得在一到三學期 ,
全部講授完畢 , 這是不可能的任務 (時間繼續發展下去 更是越來越不可能)

知識體系的建立 , 會從粗略的片段與模型開始建立 , 然後逐漸修正以及精準 ,
得允許 吸收 思考 消化 內化 的過程 . 就像 人的攝食過程 , 得 咀嚼 / 分解 / 消化 ,
不可以 狼吞虎嚥 暴飲暴食 , 以免 來不及 分解 或者 吸收 , 允許 3~6 小時 , 
讓食物完成消化吸收 , 也都是必要的 .

利用 現代各類雲端服務 , 達成 協同作業 , 是 學科網站的建置基礎 ,
目的在於 減輕 老師課堂負擔 ,  讓老師回歸 提點 指導 學生 的重要任務 ;
另一方面 , 學生也多了 線上多元教材 , 可以在課前課後 , 好好 研讀這些
不同層次的 觀念解釋 (不同的 角度/深度/廣度) .

2013年4月18日 星期四

一個觀念 有好多面向 , 固定的時空 是無法滿足這樣的 教學需求


一個觀念 有好多面向 , 固定的時空 是無法滿足這樣的 教學需求

也可以這樣解釋 :
食物需要經過細嚼慢嚥 , 通過胃以及腸道 ,
分階段 分解 消化 吸收 .
中間需要三到六個小時的作業時間 .

教學環節出了差錯 , 就像 人類飲食流程環節上出錯 ,
絕對是無法達成預定吸收與成長的目標 .
(像是 咀嚼有問題 , 胃有問題 , 腸有問題 , 暴飲暴食 , ...)

工程師的系統邏輯清楚 , 會去做 整體設計藍圖的檢驗 , 以及 模組檢驗 ,
很快可以發現 並大膽指出問題點 . 這是跨領域的好處 , 膽敢大膽指出
其他領域顯而易見 卻困住很久的問題 . (白話叫做領域之外的 另類思考)

有幾項根本的問題 :
1. 教育目標 ,
2. 依據目標做課程設計 ,
3. 依據 願景目標 及 時代需求 (包含 老師 學生 社會 國家)調整檢討變更實施內容 ,

面對的事實是 :
1. 一對一 或者 主動學習 成效最好 ,
礙於經費 , 所以不可能一對一 , (可以透過 國家教材庫 計畫[1] , 整合教學資源)
主動學習 需要良好的 學習態度與習慣 , 線上教材多得是 , 只欠統整 ,
2. 固定的時間與空間 (課堂) , 老師以一種教法 , 不可能滿足 幾十位 不同
知識背景 與 認知模式的學生 ,
3. 老師 人師的職責 , 也在課堂上趕進度之後 , 消耗大半 .
4. 國民教育 (我看大專院校數量的普及程度 都可以納入國教了) ,

教的是 人類的共同智慧財產 , 沒什麼好保密的 ,
老師卻面臨 固定時間空間內的課堂學校限制 , 無法對 學生因材施教 ,
到處蒐集 編纂 不同教材 , 而喪失了 人師 的寶貴時間資源 , 這是不對的 .

教育像是 棒球的投捕 , 目前我們還沒有 駭客任務電影當中的 下載式學習
(腦袋後面插電纜線 , 直接對腦部輸入課程 , 輸入完畢 就學成了)
教師 要以一打多 , 找教材 編講義 , 學生最後卻只能聽到一種篩選後的講法 ,
形成 表達與認知 , 永遠對不上來 困境 .

依據 Google 海量資料 + 讀者選擇統計列表方式 ,
老師不必疲於奔命地找教材編教材 , 老師大多可以自行轉換自己的
解釋的難易程度與方式 , 缺的是 即時可用的材料 , 來對特定學生解釋 ;
學生不是不會學習 , 也缺的是 多樣的 (角度/深度/廣度) 解釋方式 ,
這是 主動學習上的障礙 , 因為 Google 仍然缺乏有學程系統 , 且針對單一關念 ,
收集到 多元 (角度/深度/廣度) 證實最有效的幾種解釋方式與內容 ,
這些都是 統整後的 國家教材庫可以做到並且滿足的 .

國家教材庫 原本就應該成立 , 小到學校 或者 區域內 , 都可以進行建構 ,
不必等國家 (我已經發建議函給 教育部 / 研考會 , 不過不必抱希望) 建構 ,
我目前已經與 電機系 系上協調 (需要 主任 / 老師 / 助教等等的共識) ,
要開始集中作業 調度人力 , 建置 這樣的雛型 .

[1] http://take-lessons-freely.blogspot.tw/
[2] http://www.ted.com/talks/lang/zh-tw/tyler_dewitt_hey_science_teachers_make_it_fun.html

2013年4月16日 星期二

願意做 , 就會想到辦法


願意做 , 就會想到辦法

關於國家級的教材庫 , 我發了信件給教育部長 ,
當然這是不夠的 , 民間版本要先建立起來 ,
我也求助於 知識工作者社群 , 大家一起來激發想法 .
文末已經自己找到了個快速工具了 (Google+ Community)

各位哪一科很需要 補強的呀 ?
該科必須 得要有 助教 以及 版主 幫忙喔 ,
找得到 助教與版主 , 我可以建給各位看看 :-)

[第一段解說 : 建構的必須結構架構]
其實 , Google 已經做到了 找出文件的這個步驟 ,
許多教師或者民眾也做了很多的 網頁文件 .

(1) 網頁服務設計師 , 以及 (2) 民眾 可以幫個忙 :

網頁服務設計師 要協助 教師 , 讓 教師可以 迅速建立 [學程] ,
學程 裡面包含的是 : 章節 以及 關鍵的概念

原因是 : 只有學過與教過的教師 知道 大概學程理的應包含章節 ,
以及 哪些是 關鍵的觀念 , 這部份無可替代 , 不能亂編 .

一旦 重要概念 出現了 , 民眾就可以幫忙了 ,
透過 Google 搜尋的幫忙 , 在 關鍵觀念下 補上 幾個已經閱讀過 ,
認為講解得很好的網頁連結與簡述 , 這樣雛形就建立起來了 .

剩下的就是 學子(民眾) 閱讀後的評價 , 提供了 該則解說的顯示順序高低順位 , 以及 討論提問的部份 . (甚至可以找到相對的線上會議與講解資訊) , 提供更進一步的改善 .

[第二段解說 : 知識體系的樣貌]
學程 (知識體系) 長相可能是樹狀(網狀)結構 或者 魚骨圖 ,
章節 就是 分支的節點 ,
關鍵觀念 則是接近 最終解說端的 樹梢端點 .
解說內容 就是 樹梢的葉子囉 (當然也可以透過連結跳到 其他章節 / 觀念)

民間版本 要的第一個工具 , 就是可以迅速建立 樹狀/魚骨圖 的線上工具 , 能協同作業 是必要條件 .

[第三段解說 : 民間快速版]
寫到這裡 , 發現 Google+ Community 拿來當學程不錯喔
社群本身是一門學程 ,
討論區是章節 ,
討論串標題就是 關鍵觀念 ,
各位的討論串補充 就是 敘述與內容 以及 延伸閱讀 .

2013年4月15日 星期一

國家級的教材庫


[有沒有人認識教育部長呀 ?]

幫忙轉告一下 , 請他趕緊成立 國家級的教材庫 ,
廣納 幼稚園到大專程度的知識教材庫 .

這樣才能解放 教科書 / 參考書  / 教師 , 逼使大家升級 ,
那些 人類共通知識資產 , 直接放進國家教材中心 ,
不要讓學生浪費錢 去買內容固定 卻永遠不夠多元的教科書 .

我的立論基礎是這樣的 , 這些幾十年幾百年的公共知識 ,
找出 三五種人類最可以接受的解說 角度/深度/廣度 ,
(羅列各種 解說都無所謂) , 透過 統計結果 , 讓前三五種浮現在
第一頁 (Google過濾搜尋的方式)

紙本百科全書 都被打敗很久了 , 國家還任由 教科書業者胡混 ,
假借 一綱多本之名 , 本身怠惰不進行 國家教材庫的建立 ,
弄得年年出新版本 , 浪費地球資源 .

懂得協同作業的人都知道 , 變動的文件 , 最適合放在網路上 ,
不斷地編修改善 .

無論 透過 光碟片 或者 網際網路 , 這樣的 國家級教材 , 很快就能
普及的 , 學子可以自由地穿梭於 國家認證品質的 教材中 ,
依據自己的進度與程度 , 廣泛或者專精地研讀 內容 ,
這才能提昇國民程度 以及 興盛國家 !


[沒有成本效益概念 , 就會產生胡混的情況]

教師一堂一堂講課 , 內容或有演進 , 可是時間有限 , 不可能產生多個版本 .
參考書 教科書 一年一修 , 內容或有演進 , 可是頁面有限 , 也不可能產生多個版本 .
學生有多種 背景知識 與 認知模式 , 也不可能在同一堂課 同一本書裡面 , 學好觀念 .

網際網路上面的 協同作業文件 (國家級的教材庫) 可以提供 基本知識的 三五種解說方式 .

讓教師回歸 人師 的角色 , 提點學生方向 ; 參考書業者可以提供精美的文件圖表 給 國家級的教材庫 . 學生可以自由地徜徉在 沒有 課堂時間空間限制的 教材庫 , 上下數百年 , 遭逢 各種觀念與解釋方式 , 延展自己的知識領域 , 必要的時候 , 參與線上或者實體的學校討論 .

[提昇幸福感 , 從國家教材庫開始]

地球資源有限 , 想要提昇國民程度與幸福感 ,
(並不是 能夠大量消費 與 賺很多錢 就是 幸福喔)
當從有效地普及教育著手 .

有了 "有知識 有想法 能反省的國民" (距離有文化 還有距離),
就能夠開始改善環境與人類生活的品質或方式 .

多元是對的 , 可是 一綱多本是錯誤的 , 原因在於 :
不易變動的書籍 這個媒體 , 沒有辦法支撐 多元 的概念 .

解決之道 : 目前的 網際網路 雲端服務 ,
可以便捷地修編內容 , 提供近乎無止盡的瀏覽內容空間 .

學校提供了 教育場所 , 裡面有教職員 對學生提供 引導與協助 .
可是 固定的教材 與 固定的課堂解說 , 限制了學習 也浪費了時間
(一小時*全班人數 * 每學期的堂數)
國家教材庫的建立 , 可以 集合全國教師力量 , 把同一觀念的各種解說 ,
彙整在裡面 , 讓多種解說 (角度/深度/廣度) 依照 統計結果 , 呈現出來 ,
也開放瀏覽 . 這才是多元的教材內容 , 教師也才能解放出來 , 專心
於 人師的工作 ; 教科書業者 才能專精於 精美的 圖表 文字 編輯 ,
販售給國家教材庫 .

[許多行業 , 會跟著時代演進而 興迭]

以前有 挨家挨戶 收糞便的工作 , 或者 鉛字排版 字模師父 , 
馬蹄鐵的行業 . 

時代變動劇烈的時候 , 會發現 許多職務 的 冒出 與 消失 .
沒有 電力 電腦 的發明  , 好多人還得用紙筆 點蠟燭作事情 ,
得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 我們這些 電腦顧問 電腦醫師 的工作
也就不存在了 .

教師 與 教科書業者 也隱然 面對到這個問題了

人生 , 最貴的是 大師的當面指導與提點 , 這直接說明了 
經驗 知識 智慧 , 在人們人生裡 , 時間與成本(獲益/損失) 上 對應的益處 .

國家級的教材庫 , 包含 學程 章節 重要觀念 以及 三五種解釋方式 
(角度 / 深度 / 光度) 的組合 , 讓 教師 與 學生 都能存呆板學習方式裡解脫 .
人師的工作卻不會消失 , 反而可以更專注 .
教科書業者也有他們的去處 : 提供 國家教材庫所沒有的內容 , 或者販售
精美編輯的 文字與圖表給 國家教材庫 , 收取授權費用 (如果夠好)

網際網路 的網路購物 , 也轟垮了 傳統的買進賣出的實體店鋪 .
這是店家的體悟 , 沒有提供 消費者 真正價值的 供應商 或者 中間商 ,
就會很快地被掃地出門 . 
每種行業從業人員 , 都會面對到的 . 只是 我們這個行業 比較早一點 :-)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全知全能 與 表達 的距離

有兩本書很有意思 :

1. 創意黏力學 : 書摘

2. 大家來學賈伯斯 : 書摘

創意黏力學 書裡研究 : 如何讓文字或者創意表達 容易被聽眾觀眾記住 ,
不外乎以下重點 (SUCCESs)


簡單(simple) 
意外(unexpected) 具體(concrete) 可信(credible) 情緒(emotional) 故事(stories)
如果您聽過 賈伯斯 在 WWDC 上的演講演出(確實經常是場好秀) ,
也就會同意第二本書作者提到的一小部分是正確的 :

措辭活靈活現 (
簡單明暸,避免術語連篇 / 具體明確 / 情感豐富,運用生動的辭彙) 
培養出 全知全能 的 老師 , 實屬不易 , 要培養出 能夠 精彩精準 表達 課程內容的老師 , 更有難度 .
(可以參考 剛剛辭世的 教授離散數學的 黃子嘉老師語錄 (例如這裡 或者 這裡) , 利用搜尋引擎 , 可以找到非常多的語錄)

這些老師必須 精通科目的範圍 之外 , 還要通曉 人性 , 知道 啟蒙學生的言語 . 學生 容易產生與老師的共鳴 , 讓學生的思緒留在課堂上 , 保持在同一頻道上 , 留下來聽懂的機率就增加不少 . 這類的老師 , 大多變成了補習班老師 , 也有透過 校方 或者媒體協助 , 變成 招牌名師 , 像是 哈佛大學的 
  Michael Sandel  : [ 哈佛開放式課程 ] 正義:一場思辨之旅 或者
麻省理工學院 Walter Lewin : 我在MIT 燃燒物理魂 影片 書摘 .

相當多老師會抗議的 , 把學科內容融會貫通已經不容易(得花上數年工夫吧 ?) , 課程進度又緊迫 , 班上學生又多 , 還要唱作俱佳 , 怎麼可能 ? 老師不妨問問 學生和家長 的意見吧 .
我認為這中間的距離 相當大 (從 全知全能 到 表達) , 絕大多數的老師 很難練到 全知全能 , 這要耗費相當多的時間 , 才禁得起 各種程度的學生 所提出的各類的問題 的考驗 . 至於要有一套引人入勝的授課體系 , 這已經是表演藝術的層級了 , 不僅僅是要滿足 學科領域的 角度 / 深度 / 廣度 , 還得考慮 人類的認知心理學 , 以及 教材進度的鋪陳 , 表達的訓練 .

很不容易對吧 ? 這也就是 弱公營組織 與 強民營企業 的差異所在 , 民營企業必須達成使命 , 公營組織如果連 這樣的 使命感 或者 達成使命的意圖 都不夠的時候 , 國家政府就會開始傾斜 空洞 , 然後 大環境的基礎就開始鬆動疲軟 , 整個國家健全強度 , 在數年或數十年後崩塌 .

這也就是為什麼 我們希望推動 老師自覺 以及 國家自覺 , 建立起 國家級的 線上教材系統 ,
來解決 老師共同的痛苦 : " 時間與資源不足 , 如何以一擋十擋百 , 如何 因材施教 ? " ,
一位老師 是無力的 , 很多位老師 甚至是 該縣市老師 一起組織起來 , 這樣的努力 , 陸續就會跨越縣市 甚至是國家 . 這 落差並非 一蹴可及 , 卻只差 老師 與 國家的覺悟與行動 .